主持人:    各位领导、嘉宾,各位新闻界的同仁,企业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食品安全法》实施两周年之际,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和201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又拉开了帷幕,本届食品安全论坛的主题是“食品安全共同的责任”,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从这两个主题大家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有关国计民生,受到广泛的关注,意义重大,主题严肃,因此能够在这个大背景下承办“媒体责任与舆论风险控制”分论坛,我们既感到无尚的光荣,更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是分论坛承办方之一,中国记协的书记处书记李存厚,现在由我介绍主办方和承办方的领导。  [06-13 14:22]

主持人:他们是经济日报社总编辑庹震同志,副总编辑丁士同志,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同志,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王小岩同志。参加论坛的还有中宣部,中央外宣办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中央新闻单位,北京市新闻单位,相关领域内的行业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新闻界同仁,以及专家学者代表,在这里我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丰富和活跃,在食品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也成为越来越敏感的字眼。在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的今天,传播新闻媒介发展充分,手机和互联网日益普及,像食品安全这样的敏感事件发布渠道之多,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放大倍增效应之明显,都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形势下强调媒体的意识,强调舆论的控制能力,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举办“媒体责任与舆论风险控制”分论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06-13 14:24]

主持人:为了让大家对分论坛主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好地准备自己的发言,首先有请分论坛的两位承办方领导致词,然后再围绕三个议题进行研讨。首先请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同志致词,大家欢迎。  [06-13 14:26]

翟惠生:各位新老朋友,很高兴能够受到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邀请,和经济日报社,中粮集团共同承办第三届食品安全论坛“媒体责任与风险控制”分论坛,经济日报社连续三届参与食品安全论坛,聘请中央电视台两届主持人作为形象大使,并在论坛中设立专门的论坛讨论“媒体责任和风险控制”。我们欣喜地看到媒体和媒体人在推动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这次论坛的主题:“食品安全·共同的责任”,这是媒体和媒体人理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上午的主论坛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领导同志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是对我国食品安全宣传报道,舆论监督工作的新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应该如何贯彻好,落实好这些新要求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承担起媒体和媒体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06-13 14:28]

翟惠生: 第一,政策解读和宣传的责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和谐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好贯彻工作是维护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把食品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上午的主论坛上,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单位的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演讲,介绍了各自工作领域针对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推动食品诚信体系建设采取的有力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这些都是我们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报道的很好的新闻素材,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新闻富矿,做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工作,为《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媒体承担的重要责任。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加大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解读,不断强化食品安全利益相关各方的责任意识。宣传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采取的积极措施和取得的良好成效,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以及党和政府的工作。  [06-13 14:29]

翟惠生:第二,搭建沟通平台的服务责任。这种沟通涉及到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涉及到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也涉及到生产企业和广大群众的沟通。新闻媒体应该承担服务责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搭建沟通平台,做好上行下达,沟通联系,积极促进政府、企业、民众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同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共同构筑食品安全的防线,形成政府部门齐抓共管,食品企业踊跃参与,专家学者纷纷建言,消费者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工作良好格局,我们举办分论坛就是为食品行业和社会各界搭建平台,希望这个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建设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食品产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06-13 14:31]

翟惠生:前不久我们集中开展了杜绝虚假新闻专项教育活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希望媒体结合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把杜绝虚假新闻这一新闻战线性命攸关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以此提高队伍素质,提高报道水平,提高媒体的公信力。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希望各位立足维护人民利益,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共同携手为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开创食品安全报道工作的新局面。这次分论坛主题鲜明责任重大,我坚信这次分论坛一定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所谓实在效果就是对我们今后的食品安全的报道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谢谢大家。  [06-13 21:51]

主持人:下面有请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同志致词。  [06-13 14:36]

丁士:尊敬的翟惠生书记,尊敬的中宣部、外宣办的各位领导,各兄弟媒体的老总、同行:
下午好!  [06-13 14:38]

丁士:我谨代表此次论坛的承办方经济日报,代表经济日报社徐如俊社长和庹震总编辑,向各位表示诚挚的欢迎!  [06-13 14:38]

丁士:从2009年开始,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就承办了第一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了。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我们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也是广大群众和企业关心的热点。作为以经济报道为己任的中央党报和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活动组织,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理应担当的使命。所以,2009年6月12日,中国经济网发起并承办了以“食品安全:在法律和责任的道路上”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卫生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经济日报主办。这届论坛邀请权威部门和专家解读法律,回答各方关切,为这部法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06-13 14:39]

丁士:2010年6月11日,经济日报邀我国食品行业的旗舰中粮集团,联合承办了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主办单位增加到7家,论坛的主题是“食品安全:自律铸就诚信”,由中国经济网执行承办。来自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国内外著名食品企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省的代表500余人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以企业责任为基础、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进一步推动企业诚信文化、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体系、诚信评价体系、诚信服务机构等的建设提出了看法和建议。100多家食品企业在论坛上共同发布诚信宣言,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被聘为论坛的食品安全公益形象大使并全程主持论坛,强化了高端、权威、开放的品格和媒体特色。  [06-13 14:39]

丁士:通过举办论坛,我们深深体会到,全社会对媒体的期待很高,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能量巨大、大有可为。我们可以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经营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可以发挥他们单独靠自己发挥不了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仅凭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是无法承担起正确引导食品安全舆论的重任的,必须有各级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广大媒体同行共同参与。比如前两届论坛,上百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这届论坛举办前,国务院食安办还特别协调中国记协和经济日报联合举办今天下午的这场分论坛,目的就在于集中各媒体的智慧和经验,对食品安全的舆论引导和舆论风险控制进行专业而深入的探讨,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号召力、公信力。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企业界和媒体界的一次交流会和恳谈会,使双方能够达成更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各自从自身角度对维护食品安全和人民福祉做出有效的努力。  [06-13 14:40]

丁士: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有各位的支持,本届论坛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这次食品安全宣传周一定会有扎实的成效,中国的食品安全一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再次感谢中宣部、外宣办的指导和支持!感谢中国记协的通力合作!感谢各家媒体的参与!  [06-13 14:41]

翟惠生:当然我们承认在食品安全工作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坚持长期努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5月26日,人民日报一篇《13亿人的口福怎么保》的报道,有一段话写得非常好,“瘦肉精、农药残留问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问题,都是温饱有余之后遇到的新矛盾,成长的烦恼,呼唤快乐的成长,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步伐,搞新米袋子,新菜篮子,稳量提之,既有内在动力,更有民生期待。”真实的,客观的报道责任,近年来作为消费者,当事件发生时首先希望更快更真实的了解事件的真相,媒体则承担着真实的客观报道事件的重要责任,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媒体在这些方面有不少的教训,纸馅包子,毒面粉等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06-13 21:49]

翟惠生:如果舆论监督不当,把一个“点”上的事情说成“面”上的事情,把“局部”的事情说成“全局”的事情,把个案说成一个事件,很容易造成一个“点”上的问题迅速影响一个产业,一个“局部”的问题迅速影响全国的舆论破坏现象。这是有前车之鉴的,远的不说,像08年四川广元局部地区柑橘出现大食蝇,经媒体炒作全国的柑橘都卖不出去,给广大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相关的农业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仔细研究这些热点的报道,可以说绝大部分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技术推广的问题,不是生产的问题,是个科普的问题,不是普遍性的问题,是局部个案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解决了人民吃得饱的问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在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问题。在这个方面也不断的有长足的进步,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提高,今年一到三月农业部组织开展了本年度第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合格率百分之九十多,总体是安全放心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可以做作检测百分之百合格,做到零风险。  [06-13 21:48]

翟惠生:我们提倡舆论监督是正确的监督,是科学的监督,文明的监督,依法监督,有建设性的监督,我们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是为了赚读者的眼球。而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推进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一方面媒体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及时发现问题,报道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另外一方面要增强社会责任,控制舆论风险,在报道中慎用剧毒致癌等字眼,对不懂的问题通过内参反映给相关的部门,避免造成行业的冲击和不必要的损失。被监督的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应当正确面对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益。  [06-13 21:46]

主持人:谢谢董主任,感谢大家的精彩发言,各项议题暂告一段落,大家要说的话很多言犹未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还将持续下去,今天只是拉开了食品安全宣传周的序幕,接下来的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媒体和媒体人还要继续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增强舆论风险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为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发挥出我们应有的作用,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大家在百忙当中参加今天的分论坛,谢谢各位,散会。  [06-13 17:51]

董时:从媒体的角度讲可以讲讲媒体报道的初衷,我们中国青年报的定位是推动社会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有一个媒体跟一个企业过不去的事情还不是特别的多,如果要讲媒体跟企业的关注,像我们这样的综合性媒体,对行业新闻关注平时没有那么多,我们的标准,当行业新闻上升到吸引公众眼球的时候我们是一定要关注的,当食品问题涉及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是健康和生命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是不可能不关注的。再有一个问题,我们希望企业正视问题,也希望企业和媒体一起讨论问题,一般出了事情以后,企业往往就不说话了,或者是只留一个公关公司的人说不知道,或者是留一个新闻发言人说不知道,有的时候企业个体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瘦肉精的事情,后来到基层了解发现,基层官员,基层的监督部门都没有能力检测瘦肉精,瘦肉精有七种,可以检测的就三种,初次筛查之后还要上报到县以上,或者是省里才能最后确定,这个瘦肉精是否存在,对于这样的监管环境来讲企业也可以跟我们一起探讨,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企业从此不说话了,这个问题过去了,下一轮事情再出来的时候,又运动式的监管,对这个事情本身的发展于事无补。企业最根本的,我们做来做去,总是回避不了一个问题,确实有商业伦理的问题,中国企业还是要在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的方面寻求自己的市场,而不是靠用一些非法的,或这是伤害大家健康的方式降低成本,或者是搞倒对手的方式获得市场,这个是企业和媒体一起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企业做不到这个监督会永远存在,如果问题不解决,这种问题会一轮一轮的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和媒体的合作,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06-13 17:47]

董时:这个题目是涉及到企业如何面对舆论监督,我觉得有一些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考虑的方面很多,但是有一些问题还是要直面问题,正视真问题,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不管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够妥善的解决,不管是在媒体上消失了,在每个人的心里并没有消失,每个人消费的时候要做选择,每次进入超市的时候会选择,舆论的报道可能消失了,但是这个疑问没有解决。刚才企业的那位先生讲得很好的,最后解铃仍须系铃人,企业的态度,对事情整体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很简单,刚才大家提到的生命安全报道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问题,一个是没有问题,如果是有问题的话,我认为企业要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企业要讲清楚,我们报道当中要讲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媒体是一个平台,让双方争论,关键的问题交锋,读者是非常聪明的,是可以读出来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尤其是食品安全这样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我相信中国的老百姓非常的聪明,个人消费的理念和知识在全世界都是顶级的。  [06-13 17:44]

主持人:中国青年报的编委,经济部的主任董时发言。  [06-13 17:44]

侯少图:第二,实现新闻宣传和企业内部媒体运营的日常化,常态化,信息化。每一个企业对新闻宣传都是很重视的,有一些部门是纳入工作考核的,往大来说是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民族品牌,往大来说是提高企业的认知度,美誉度,往小的说是企业要成长离不开媒体的扶持,甚至是合作,这是很多事实证明的。我们也要实现新闻宣传的日常化,应该说我们有自己的内部媒体,有报纸,各省的书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协会的领导,媒体的领导,这些作用相当于信息公开,很多信息是很透明的,这样的话能够减少媒体对企业报道时候真实性的置疑,有一些新闻是制造和策划出来的,是不真实的,我们的饲料、食品都是有添加剂的,是国家允许添加的,这是必须的,瘦肉精是被媒体集中放大的一种,还有几种一直在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有一些是常态的。企业内部媒体运营的规范化,我们内部媒体是企业自己的报纸杂志,运营过程中读者调查,策划,采访,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危机管理,读者服务,都借鉴大众媒体的工作流程,方法和技巧工作的。我个人就提出这样两点想法。  [06-13 17:40]

侯少图:我认为这个话题有必要提出来,有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北京市农委,北京市科委的领导第一时间带队调查,我参与了接待,就是怎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的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企业自己解决。舆论可以解释问题,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是解决不了问题。政府也解决不了,双汇自己养的猪不到100头,80%以上必须是从农民手里买的,农民采购什么原料,放什么东西是厂家控制不了的,不像中粮,我们都是群采购,从养殖,饲料的生产,兽药的生产,种猪的防疫等等是一条龙服务的,这样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双汇的问题我们要吸取教训,不然有的问题会无限度的放大,甚至会毁灭的。双汇的问题有一些不是自己直接制造的,也不是能够解释的,确实很多问题被放大了。对我们来讲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媒体是学习的榜样,也是一把双刃剑,距离不能太远,有的时候还是要慎重。最好的紧箍咒是不紧箍,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我们现在每个环节工商局派一个专管员负责,你说要宰猪他们就到了,向各位老师说首都的肉可以放心的吃,2004年我们第一家提出了爱心猪肉,可以放心吃的猪肉。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06-13 17:38]

主持人:谢谢陈老师的发言,咱们的议题,企业如何面对企业监督,参加分论坛的企业有些话要讲,北京资源集团市场品牌总监侯少图要发言。  [06-13 17:37]

陈绚:关于食品报道这种公信力的产生又源于责任的追究,刚才有发言者说食品的质量,或者是安全问题,不是监管出来的,我不是太同意这个看法,每个国家都有道德法规,所有的这些行为,至少是不能违反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做食品不能说可以没有营养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吃死人,或者是使得人们的健康出现问题,这可能是最基本的商业道德,或者是企业的道德。这些法规和道德,特别是法规,是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如果没有监管的话,这个社会就会乱套了。在我们的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的报道当中,可能老百姓,倒不是说媒体因为各种各样报道的原因,而是因为责任的追究不明确,我们看到媒体采访某些部门,包括企业,包括一些监管机构,这些人都在急于把自己摘清楚,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使公众愤怒,媒体不惹事,也不怕出事,出了事我们报道,企业应该拿出同样的态度,政府和监管部门都要拿出这样的态度,是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躲躲闪闪,每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都不知所云,然后就是推卸责任,往往这是导致公众愤怒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会引起社会风险的重要原因,公众在这个事件当中,会对社会的公信力,或者是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回顾历史的话,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府对各类企业给予了非常宽松的环境,我们强调要发展,要搞好经济,环境是宽松的,监管和企业的自律仍然是不够的,现在有了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被揭露出来了,或者是被曝光了,更多的可能是媒体已经拿出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更多的是企业和监管部门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拿出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来。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06-13 17:34]

陈绚:还有一个我理解的风险就是社会,刚才有人提出来了,在太平洋彼岸的一个蝴蝶飞翔,一振动可能引起这边的海啸,现在老百姓的承受力很脆弱,往往说媒体的公信力,如果是这样的事件在网络报道了,媒体不报道,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现在媒体报道了,如果没有责任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公信力又得到挑战,这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网络上有这样的说法,记者不可能不去深入的采访报道,作为新闻写出来。刚才有一个记者说的,就是说记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这点我是同意的,我们的报道经常不是那么客观全面公正,并且确确实实是采访了权威的专家,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各媒体之间的各种说法打架,这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也是失去公信力的一个原因。我们说媒体去报道是必然的,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讲,从一个读者,或者是传播的接受者的角度讲,可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问题的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说因为媒体不报道,或者是媒体这样那样的说法不统一,而是说我们很多的事件,比如说毒奶粉事件,或者是三聚氰氨事件,往往是报道报道着会戛然而止,忽然所有的媒体都不吭声了,都不为这个事情报道了。媒体的报道在我国有一个特别的现象,虎头蛇尾,刚开始媒体都去报道,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媒体都失声了,这样使老百姓的心理,又说到社会风险源自于对政府监管单位的公信力,就是一种相信。  [06-13 17:31]

陈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各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刚才有主编说了,中国现在是经济的中心,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各方面的认知能力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企业要在这方面更好的反思,以前有一些通用的做法,我们是不是把企业,特别是生产食品的,更要对自己添加的化学成份做一个内部的,科学的分析,提前预防。不光是来等待着媒体,舆论的导向,媒体有的时候只是说给机会,给企业来说话,但是企业不说,媒体说实在的也很无奈,这可能是我们说的风险的主体更多的是企业。  [06-13 17:29]

陈绚:现在有些企业发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之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躲媒体,媒体打电话去采访,问问题了,总是回避,说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我们正在如何如何。没有一个及时的回应,这是一个企业的失语,企业的沉默,企业的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导致了公众心理上,或者是选择上风险的加重。就是说当一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公众看不到企业方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会选择不买这种产品,或者是自我保护。  [06-13 17:27]

陈绚:风险应该是企业,这样一个事实的报道,有风险的就是企业。但是我们说在这儿,我们作为企业不能够寄希望于媒体要替企业考虑,如何掌握这种平衡,刚才听了几位主编谈的时候,对自己要求已经很高了,我们要考虑到这个,考虑到那个,刚才央视的记者也说了,我们拍到了100只报50%,这种责任已经是自己加给自己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媒体一方面是要自律,不要为一个自己没有弄清楚的话题而引起公众的恐慌,这是媒体需要思考和反思的。作为企业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媒体替自身考虑,媒体是一个平台,有人这么说了的话,我们企业的人也可以这么说,你这个说法不对,作为企业我们说危机事件的应对,实事求是的接受记者的采访。  [06-13 17:25]

陈绚:很荣幸在这里聆听业界和企业界的人士就一些问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听到这里我很受启发,主要是就两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说媒体是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在这里我们说在座的主要是两大阵营,一个是新闻媒体还有一个是企业方面。我一直在琢磨会议的主题,舆论风险,风险的主体是谁,我想是百姓,好象不对,媒体的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不是完全问题,顶多像刚才那位媒体的总编说的,可能就是有点老百姓对老百姓说,可能这种报道对老百姓来说,只是有点心理上的不愉快,我们每天看着媒体说吃“毒大米”、“毒西瓜”、“毒什么”不愉快,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我也会考虑,在心理层面的不愉快和身体健康不安全的方面考虑,我宁愿选择心理上的不愉快,多读媒体带有警示的新闻更好一些。  [06-13 17:23]

主持人:围绕新闻报道的责任和规则,给媒体谈了很深的启示,对我们会有所帮助的。时间的关系第二波问题发言还有很多,按照会议的议程还有一个议题,我想因为时间的关系,第二节进行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可以在会后做进一步的交流,有书面材料的可以提交给我们工作人员。现在进行第三个议题,企业如何面对舆论监督,希望对这个议题发表意见的同志也是主动举手示意,发言前先点一下,由学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老师先发言。  [06-13 17:16]

沈伟:第四,刚才各位专家都讲到了,信息平衡的问题,给我的根据,目前对很多信息,包括最近发生的塑化剂的问题,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的问题,怎么讲呢,不是说我们的正面信息不够大,我们正面的报道没有,实际上是有的,但是我觉得里面是科学性的问题。刚才专业媒体的同志发言也讲到了,专业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添加剂的问题最近谈到最多了,如果食品没有添加剂可能比有添加剂的危害大得多,所以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讲清楚,包括刚才很多领导讲到了,有毒有害致癌的问题,我们的感觉是可能不能回避,尤其是主流媒体更不能回避,不是说不提,是怎么提的问题。有一些东西能定性的定性,定不了性的定量,不能定量的把专家的意见摆开,某种添加剂什么情况下吃多少才能有毒有害,比如专家讲了染色馒头吃一千万个才能致癌,科学严谨方面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还有加强培训的问题,刚才中国日报的也讲到了,我觉得非常好,我的感觉,长期做食品安全的体会,很多报道出来经不起推敲,更不用讲整体的问题了,很多词,一句话,可能跟记者的专业水平有关系,刚才有领导也讲到了,要求记者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专家很难,确实很难。有的时候我们相信不是在故意的这样做,但确实是需要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科学性的报道。再举个例子,我记得起来的,2005年国内有一个很有名的,啤酒里面的甲醛事件,不知道哪个网站说了这个事,国产啤酒90%里面有甲醛,短短几天内这个报道迅速被报道成了国产啤酒90%添加甲醛,从含有甲醛到添加甲醛,随后这个问题出来了,当时是中宣部给我们来了一个意见,让我们看看能不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当时这个事炒得很厉害。当时我们跟专家了解清楚了,实际上国产啤酒里面加甲醛,准确的讲不叫添加剂叫工业助剂,在食品里面是允许使用的,但是在食品工艺当中通过最后去除的工艺可以完全的去掉,不会残留在食品当中,而添加剂是可以残留在食品当中的,这是概念上的东西,可能最早捅这个事的记者不明白,啤酒氧化代谢也会产生甲醛,人体的代谢也会产生甲醛,这是在安全范围内的。刚才讲到香蕉的问题,柑橘的问题可能是同一类的问题。我想说专业性的问题是非常紧迫的问题,我们每天有大量的新闻宣传报道。刚才经济日报说燃点很低,传播迅速,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从事这个行业,跑这个口的记者,需要自己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确保报道的科学真实,这也是我们从事相关报道的保障和底线,就说这么多。谢谢。  [06-13 17:10]

沈伟:除了整体的这种真实客观以外还有细节的问题,我们要求记者,包括编辑,每个词,每句话都要推敲。在舆论监督当中我们有一个很鲜明的口号叫做精确打击,说白了就是用一种很笨的方法做舆论监督,就是我拍到什么说什么,我拍到一家企业,一个作坊造假的,有问题的,我就说这一家,不像一些报道里面笼统的词,刚才领导讲到了,“大多数、一部分”,这样会造成扩大化,或者是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联想,引起一些恐慌。在精确打击里面,刚才很多领导都讲到了,我们有几个原则包括不扩大,不夸大,不渲染,不推断,不评论,我们的证据链的闭合和充分,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某些东西是否值得在节目里面说,是否说罪大恶极,到了央视一个很重要的栏目来报,我们是有非常谨慎的态度的。  [06-13 17:09]

沈伟:第二个是全面细致的审查把关,我认为这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尤其重要,刚才翟书记讲到了,前两年我们都知道“纸包子事件”,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我在审节目的时候,我们栏目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第二天就要播出了,头一天审节目,审出来是假新闻,怎么假的,从画面上都看不出来,总体感觉是记者在摆拍一些东西,当时我们就把节目拿下了,后来这个记者辞退了,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中央电视台的身上,不管是对我们栏目的影响,对单位的影响,对公信力的影响是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全面细致的审查把关非常重要。处于媒体自我保护来讲也是如此,可能不光是要保证整体上事实没有问题,定性准确,可能还要考虑细节的问题,我们曝光的案例也好,被涉及到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会找一堆律师,顾问团,把你的节目调出来看,一个画面一个画面调出来看,一句话一句话的听,一个词一个词的分析,挑毛病。这是很正常的,监督企业和政府监督是不一样的,涉及到具体利益,不像监督地方政府,没有人负责,只要不出太大的事。  [06-13 17:03]

沈伟:选题论证阶段我们需要非常的科学和严谨,我们对选题论证是采取目标化管理的办法,可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不是典型,选题的背景,包括报道的时机,采访的对象,取证的过程,拍摄的难点都要进行系统的论证,确定符合栏目选题的标准,并确定有可操作性才会投入采访。做食品监督类报道经常会陷入地方政府也好,企业也好,等各方面利益的漩涡里面,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选题不卷入任何商业利益的争端,不被任何利益集团利用,避免成为一方打击另外一方的工具,如果没有这个要求可能我们的栏目也走不到今天。用台领导的话总结是走一步看两步,选题论证阶段要对播出的效果进行评估,这是一个体会。  [06-13 17:03]

沈伟:另外我想讲我们这么多年做监督的报告,很幸运,没有遭到大的企业的法律官司,做监督类报道在国外是经常会遭遇类似的官司,我了解BBC,CNN都有强大的律师团队,专门是报道播出以后,应付涉及到相关利益企业的投诉也好,甚至是起诉也好。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我们自己总结,应该说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和规则,我们有一套记者采访的手册,将近有三千多字,专门是针对舆论监督报道的,从选题,到采访,到编辑,到播出,到审查,每个环节,每个程序的规则,我简单的讲讲几个体会。  [06-13 17:01]

沈伟:各位领导,刚才听了一下很多同行的,新闻单位的领导发言,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作为《每周质量报告》,是国内比较早从事食品报道的小栏目,03年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在此之前国内提出相关概念的比较少,没有想到现在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对我们报告来讲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我简单的讲一下自己的体会,我们核心是做舆论监督,这是台里对我们的定位,我们越做越胆小,越做越谨慎,不像现在的小报小刊越做胆子越大,不知道食品安全的水有多深。这么多年我们做了不少的监督报道,包括近期播出的双汇“健美猪”的问题,刚才同行也谈到了,从吴邦国同志,温家宝同志,李克强同志都做了批示,后续的各部委,相关部门在跟进查处。就我们的报道来说有一个原则,咱们都是做媒体的,有一些话只能说半句,我们拍到百分之百的东西只会说百分之六七十,不便于公开报道的就通过其他途径,双汇的问题我就说到这里。  [06-13 17:00]

主持人:为了保证中国人民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每周质量报告,这个栏目确实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下面请栏目的副制片人发言。  [06-13 16:58]

方正辉:听了各位的发言之后有两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总体的感觉在食品安全的话题报道上,还不是特别有序,有一个感觉不知道是否恰当,比如说我们这两年陆续都有一些全球大面积的流行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的控制总的感觉是比较有效的,说报道升级,流行性疾病上升到几级,然后大家就会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一直在不断的减,最后说解除这样一个警报,这个问题就消除了,就感觉到比较有序。我们现在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远没有达到这样严重的程度,但是面也很广,涉及的种类,行业非常之多,刚才有专业报的同志谈得非常好,人家就是专业的。但是,我们这样的媒体很难要求记者对各方面都做到那么专业,我们可以要求,而且必须要求记者的职业素养,新闻职业素养专业化,具体到某一个问题上,某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上,很难做到专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消除公众恐慌,消除舆论中的各种不一样的声音,我们都在试图做这些工作,但是感觉这方面的有效性有待于改进,有一些专家的意见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顶牛”的地方,相反的意见,给报道给舆论给读者带来了一定困惑,这是今后我们报道的有效性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需要相关的监管部门,主管部门对这些问题给予比较好的解答,或者是解决。  [06-13 16:57]

方正辉:(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方正辉发言)跟各位的发言有很多的共识,主要是谈一点想法。因为近几年食品安全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光明日报越来越把这个问题作为我们报道的一个重点,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农业生产,不是工业生产,也不是经济问题,而且逐步成为涉及到道德问题,科技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积极的主动的,高度重视这样的话题,主动回应这些问题,在报道上应该说都大大加强了报道力度,报道的篇幅和报道的份量。一直到今天还有整版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报道,在报道中注意把握,一方面要引导大家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普遍感受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误区,同时,对大家日常生活中已经感觉到确实存在的问题,要主动积极的给予回应,而不是从辩解的角度,或者是否定的角度,解释的角度,去说一些跟大家日常生活中感觉不一致的话,我们认为这样的报道会有问题,报道的效果就不太好。我们在这样的看得准的一些问题上,说老百姓的心里话,主动回应大家的关切。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因势利导,把相关的问题讲清楚,这样能够使大家放心,安心,真正的起到报道的引导作用。第三,在平面媒体的报道中,尤其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上,也应该增加互动性,不能总是自说自话,都是一些专家,有的确实是专家,有的是很难讲是专家,专家的意见在打架,要增强互动性,请老百姓来讲,请读者来讲,通过多种方式互动、座谈、点题、问答来增强报道的有效性。  [06-13 16:56]

李涛:我们是食品安全质量报,今年1月1日正式创刊的,国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是有效的方式,食品安全分风险评估,以科研机构为基础,风险控制是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就是风险交流,风险交流部分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公众,还有媒体,媒体作为第三方发挥举足轻重的作为。目前的食品安全报道中面临着媒体的舆论风险,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被社会公众认为是食品安全属于被动监管的状态,往往食品安全事故是媒体暴光,政府应对,造成了公众恐慌。当食品安全事故到了最高点,类似滚雪球,雪球最大的时候突然戛然无声了,滚雪球的效应就是食品安全因为媒体介入导致了风险的现状。中国食品安全报作为专业媒体,行业媒体,在食品安全风险中的角色是常态化的工作,我们和都市报和其他的媒体有不同,他们在媒体的定位上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窝蜂,或者是一阵风,媒体是监督的利器,对负面的监督是利器之刃,媒体是双刃剑,行业的媒体,我们是秉承自律与他律的原则,常态化的报道,专业原则方面秉持真实的,准确的,客观平衡和时效自主,我们是行业报,相对掌控一定数量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在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性有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条件,比其他的媒体有一些优势。但是,在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实效自主性报道和其他媒体一样,核稿时间非常长,一旦发稿核稿似乎石沉大海,使新闻不能自主有效的发挥。责任原则方面我们秉承的是兼顾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行业利益,减少伤害,更正于答辩,以及回避。作为专业报我们认为兼顾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和公众利益是行业的第一位,我们食品工业的总产值去年突破了5.5万亿,世界上我们的食品工业总产值是居于前三位的。瘦肉精事件,双汇是中国唯一产值突破350亿,进入世界100强的企业,因为瘦肉精使品牌收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媒体我们想试问消费者,如果我们第一品牌不能吃,其他的品牌还能吃吗。如果说我们自主原料生产的品牌不能吃,其他在国内采购原料的品牌可以吃吗?我们特别希望专业媒体以外的媒体兼顾到行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进行发展。减少伤害需要提一下,我们要求食品安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生理卫生,刚才很多领导和专家提到了毒食品,毒大米,毒韭菜,毒馒头,这样的字眼会减少我们的食欲,以上是我们作为专业媒体秉承的要点,作为公民是消费者,生活者,监管者,我们的职业可能是政府官员,记者,生产工人,作为记者也是消费者,愿意构建有建设性的舆论环境,像翟惠生书记提到的发挥媒体从业者的一份责任,谢谢。  [06-13 16:53]

主持人:下面请中国食品质量报的副总编李涛发言。  [06-13 16:51]

孙勇:第三,媒体必须坚持科学准确全面的报道原则,防止误导公众,一个是达到正面效果,促使问题得到解决,比如三聚氰氨,瘦肉精,一方面可能引起负面的效应,造成公众的恐慌,比如柑橘和香蕉的事件。我们反对在食品安全当中造假,包括牛肉膏事件作为媒体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是有一些情况没有搞太清楚,刚才人民日报谈到了膨大剂的事,要多做解释,发布权威的信息引导大家对似是而非的,或者是有一些不实的报道做正面的引导。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发布不实信息,以免误导公众,造成恐慌。就说这么多,谢谢。  [06-13 16:50]

孙勇:第二方面,关于媒体必须把握好报道平衡,在披露问题的同时要充分反映政府的作为,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可忽视,是对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产生了警示和告诫的作用,对政府和监管部门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媒体不能只为自己的痛快一味的揭丑,不能只报道负面不报道正面,否则会造成大众对信息的缺失,政府信息的缺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作为中央主流媒体新华社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加强报道,刊发了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政策的措施,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作用。关于食品监管的问题谈了一些问题,但是谈得不够多,这个会场有很多政府部门,我到其他论坛看到很多的政府部门,如果政府和企业公众三方一起谈论问题会更有意思,会有更多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对大家会有更多的启发。总的来讲食品监管还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从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曝光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媒体曝光,政府再查处。感觉到还是有点缺失的,跟地方保护主义也有关系,我们觉得这件事肯定监管部门都知道,不然媒体怎么会了解得这样透,这样深,如果在当地有什么事的话,当地的监管不可能不知道吧。这里面有体制机制各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现象之外,还是能够深入到体制方面的问题,新华社就体制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发了一些稿件,可能有一些部门有不同的观点,我们的出发点是想把监管做得更好。  [06-13 16:50]

孙勇:最近,央视做得是比较好的,新华社发了一些比较好的稿件,现在总的来讲媒体形成互动的局面,主流媒体,包括其他都市媒体,包括一些网络互动,有的媒体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有的评论方面比较深入一些,就目前的这种态势还是很好的,这就是媒体社会责任的问题。新华社在这方面因为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切身利益,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报道不法行为,充分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前段时间发的关于烤鸭的事,在社会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促成了北京市对市场的一次监管行动,效果还是很好的。  [06-13 16:49]

孙勇:(新华社总编室副主任孙勇发言)大家好,这次活动组织得非常及时,中国记协包括其他的一些单位,我个人看法,现在形成了一轮食品安全监督的舆论风暴,我不知道这个是否准确,我觉得这次食品安全监督雨的风暴来得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不是太大了,而是不够大。今年初的时候参加全国宣传部长会,专门在会上谈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谈到了食品安全的舆论报道,央视对昌黎红葡萄酒的舆论监督是及时有力的。从我们自身来讲大家都谈到了,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跟我们的家人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说有人跟你说,为了一个形象问题,或者是为了面子问题,请你牺牲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以此为代价,说食品安全问题不要暴露一些问题,甚至是有可能会以你的缩短生命为代价来维护目前的一些问题,压住一些问题,不要再曝光,我相信多数人不会答应的,因为和每个人自身的健康太相关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一个是说媒体必须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再一方面我们认为媒体必须把握好报道平衡,披露问题的同时要充分反映出政府的一些作为,第三媒体要坚持科学准确权威报道的原则,防止误导观众和读者。  [06-13 16:48]

主持人:茶歇中大家品尝了中粮集团提供的安全食品,这充分印证了民以食为天的老话,为今天的论坛增加了一个话题,因为今天的论坛使得这次茶歇被赋于了不同的意义,似乎是考察了食品安全的不同例证,茶歇的时候大家热烈的交流,相信一会儿会有更多意见的发表,下面进行第二个议题,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责任与规则,希望对这个议题发言的同志请主动举手示意。  [06-13 16:43]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论坛分三部分,采用黄金分割法,前面领导致辞加上论坛第一部分内容比较多,占用了一小时多一点,现在开始第二部分半小时,第三部分半小时,请各位媒体记者落座。  [06-13 16:42]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分论坛的第一个议题,食品安全舆论传播途径及影响力就进行到这里,下面安排15分钟的茶歇。  [06-13 15:39]

张明新:(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张明新发言)我同意前面几位领导的意见,特别是康兵老师的意见,我们也是对外宣传的单位,对外宣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树立国家的形象。但是无可讳言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最近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国家的形象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是分两个层面的。第一,为什么说过去我们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没有怎么受到舆论的关注。第二,为什么说现在这个问题是否更加严重,我想可能有严重的一方面,更多的是我国现在处于世界的中心,我们的经济总产值达到了世界第二,可能某一年会达到世界第一。百姓的期待,世界的期待,对我们应该是更高了,对我们的要求更多了。这样的情况下食品安全问题会更加放大,我想作为食品企业也好,相关的部门也好,要加大监管的力度,提高安全的水准,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刚才大家谈得很多了,媒体有责任传播正确的声音,首先要把党和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效的行动,果敢的行动报道好,传播好。第二就是刚才讲的要科学的宣传食品安全的问题,不能用很多的形容词,这个问题上哪怕我们失去一点生动,也要多一些严谨。第三,在食品安全的问题上,一定要摒弃一些商业的利益,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不能够因某些利益而出现偏颇,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某家的。  [06-13 15:39]

张益俊:(国际商报总编辑张益俊发言)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家都很关注,为什么要关注,对内涉及到千百万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对外涉及到产品出口形象,甚至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形象,都会因为食品安全的问题受到影响。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媒体,网络媒体,非主流媒体。我对报社的要求是不跟风,不无中生有,不捏造夸大问题,不要为了吸引眼球无中生有。如果这个东西是事实报道,怎么跟进是主要的问题。不炒作,不恶意的炒作,如果是事实的话,主流媒体如何及时地发声,主流媒体及时地发声对舆论的引导会有积极的作用。我建议在食品安全的问题宣传方面,是一个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的问题。常态化,刚才说了媒体有很多的责任,包括政策的解读,法制的宣传,氛围的营造,提高产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的氛围,这些工作要常态化。同时需要机制化,如果说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我们能否根据这个安全问题,事件的本身,影响的范围,起动不同的措施,比如在一个小地方没有流动出去,是否规定什么样的媒体可以跟踪报道,什么样的媒体就不要跟风炒作了,有一个什么样的机制,或者是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企业必须作出反映进行澄清,就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就像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根据情况起动应急机制,对有序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旦出现了问题,企业也好,或者是主流媒体也好,应该要及时地,或者是澄清这个事情,或者是要回应,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弥补措施来减少影响,减少损害。这样对减少百姓的恐慌,读者的恐慌会有好处,我就说这些,谢谢。  [06-13 15:38]

中国网络电视台代表:第三,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包括中央媒体的公信力,去促进真相的发布。在食品安全的报道中,不仅只是曝光这个现象,在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整体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到最后各政府,机关,他们的举措有哪些,包括企业有哪些监管的机制,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媒体应该在报道中更加注意的,媒体主要在这块不仅是要曝光这个现象,还要做到“小骂大帮忙”,做好舆论的引导,要有理有节地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予客观真实的报道。我们的企业要正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接受媒体的舆论监督,不要怕出问题,不要推脱责任,要通过媒体渠道传播诚信自信,和对消费者负责到底的精神。  [06-13 15:37]

中国网络电视台代表:另外一方面,互联网的媒体不应该做谣言的放大器,像一些虚假的信息,会在网络的平台上首先发出来,同时,由于传播的广泛性,很容易被大众转发,媒体没有介入真相报道之前是很容易形成群发的效应,我们作为互联网的媒体,尤其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我们一定要把好信息的审核关,在不确定是否是真相之前,一定要严把审核出口,不要让他成为一个谣言的放大器,使之渲染得更加厉害。如果我们得知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是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时候,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辟谣,发布真实的信息,而且要充分的运用互联网的手段。比如说微博,论坛,博客,要充分的把真实的情况向大众广泛的进行传播,而且一定要正面的声音比谣言更加的强大。  [06-13 15:37]

中国网络电视台代表:中国网络电视台副总经理问永刚出差在外,航班延误没有赶过来,我代表中国网络电视台做一个发言。我们中国网络电视台是一个网络的媒体,我觉得从网络媒体的特点可以说一下对食品安全问题在这个问题报道上的一些希望和大家分享。网络媒体是有互联网的手段特点,是一个互动信息特别强的平台,在食品安全报道问题上,我们觉得应该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做好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的责任,起到信息桥梁的作用。第一点是说在信息监管方面,在网络媒体及时的披露事实真相,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信息的真相。在一些信息的搜集,现在有很多的民众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曝光信息,一方面有媒体的,一方面有个人的,尤其是论坛,博客,微博互动的手段上,民众个人发布的信息量要远大于媒体发布的信息,包括我们每天上网的时候都能看到很多的老百姓自己身边觉得不安全,就会发布到互联网的平台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搜集信息,同时要进行甄别,要对信息核实,调查,并不是所有的互动媒体上,互动平台上发布的曝光的信息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相。媒体的责任就是要甄别这些信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作为线索搜集的渠道,这方面是互联网的特点。  [06-13 15:36]

王向荣:第一是政府应当建立面向大众的常态化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和渠道。第二,完善新闻立法立规,规范新闻报道行为。第三,将食品安全新闻报道作为新闻研究课题立项。同时,当前社会上有一些说法值得商榷,一种说法是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妖魔化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食品安全报道负面效应。第三种说法是食品安全报道失实呈常态化倾向,我的发言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大家。  [06-13 15:33]

王向荣:第三,记者编辑要不断的提升专业水准,在实践中我有一点特别深刻的体会,是专业媒体要经得住专业眼光的挑剔,可以说本报每一个读者都是食品界的行家和专家,大到每个项目国家宏观政策,小到数字名称等,不会放过食品报道的每一处细节,例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不能说是面粉增白剂,今年有一期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新闻报道,我们就将这个简单的说成了面粉增白剂,报道出来以后,就立刻有人打电话,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了专业报不能犯低级的错误。从中我们体会到专业报要亮出专业水准,前面提到的陈院士今天上午参加了论坛,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在此与大家共享,我国媒体在宣传报道时要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陈院士提出了应当提供更多的科学的信息,提供从科学角度认识食品安全和解决问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尚缺乏科学正确和客观的了解,所以需要传播一些基于科学的认识和措施。今年两会提出了要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法普法教育,特别是要对新媒体进行食品安全法的教育,引导媒体以科学的态度报道食品安全问题的说法十分切合实际。陈院士强调政府、专家、媒体需要联合起来,缩短消费者和科普知识的认识差距。三点体会之外我想提三点建议。  [06-13 15:33]

王向荣:第二,披露食品安全问题慎用“毒”字。社会媒体习惯的将具体的问题惯以“毒”字,如毒大米,毒牛奶,毒馒头,最后导致大批好端端的西瓜,黄瓜卖不出去,用科学的眼光揭露食品安全的问题,尽量使用准确的词汇和语言。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慎用看似简单易懂的说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报道简单了,读者被吓住了,例如今年上海的问题馒头,食品业界普遍认为属于商业欺诈,而不应定性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又如去年的反式脂肪酸最后定义是食品健康问题,而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如今年的江苏等地的西瓜裂瓜现象被媒体称之为西瓜爆炸,这是很不准确的。  [06-13 15:32]

王向荣:第一,食品安全更需要正面权威的报道,多年来本报一直坚持积极宣传我国食品安全新法新政的制定,出台和解读正面新闻报道,今年6月1日我国食品安全法实施两周年,本报连续用三期分别推出记者述评,食品安全专家论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法主要的起草人陈教授等食品业界顶尖专家的食品安全专论文章,这是6月1日的报道,特别是陈教授的文章刊出后,很多人来电话认为非常好。这些食品安全的重要报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公众效应,印证了正面食品安全深入报道在业界更具有影响力和指导意义。另外一个实例,进一步说明正面的食品安全新闻报道一样可以在媒体中独树一帜,成为一抹重彩,食品安全是今年全国两会话题的重中之重,本报紧扣这个焦点,做大做足文章,两会期间集中食品安全内容,本报分别推出了重头专题报道,2010代表委员强音精彩回放,2011网民热议食品安全话题,有一些关键新闻,这是两会期间我们做的重要报道。还有食品安全办公室,当时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今年5月国务院食安委食安办下发了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年到2015年,我认为这是非常及时必要的,全面实施食品安全的正面教育宣传,新闻媒体从正面宣传,科学施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给力才是根本。  [06-13 15:32]

王向荣:(中国食品报王向荣发言)我觉得分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同仁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在这里如果说是阐述一些观点的话,我想谈三点工作体会。希望能够为同仁在食品安全新闻报道方面提供一点思路,规避一些问题。  [06-13 15:31]

何彤:如何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我们有两个建议,关于媒体报道内容和传播渠道方面的。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和监督出来的,上午有关的专家和领导指出了这个观点,我们觉得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高度认知和协同,就报道内容而言建议媒体报道食品安全话题的时候要通盘考虑,严格区别,因势利导。严格区分是指食品安全事故和刑事犯罪的区别,刻意参假的事故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不应该称之为食品安全问题,上午陈院士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刑事犯罪的案例,食品只不过是犯罪的工具和载体,建议媒体报道这方面事件的时候,不要简单的将其归为食品安全问题,从而减轻人们在这方面的忧虑。就传播途径而言,随着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现在日益活跃的社交网站,加之公众对公司,乃至监管部门不信任感的增加,主流媒体传播正在发生逐渐变化,越来越多具有杀伤力的信息是通过非主流媒体迅速传播的,问题是非主流媒体判断和把握方面仍有一定的缺失,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媒体面临着剥夺话语权。这方面要感谢有关部门日前建立的中国食品安全网,借助政府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针对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非常有效,透明地沟通,能够迅速准确的将权威的声音传播给消费者。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这一平台,以及其他事关食品安全方面的公共信息,使之成为长期可信赖的人们获取食品安全方面信息的来源之一。以上就是几点观点,不当之处,希望在座的媒体领导批评指正。  [06-13 15:31]

何彤:(雀巢公司何彤发言)从企业的角度对食品安全舆论监督谈几点看法,舆论监督是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媒体报道有助于传播信息的效率,有助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是建设性的,对政府和企业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对消费者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了解跟踪有关食品安全的最新国内外的动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过虑,评估各种可能的食品安全风险和潜在危害,可以推动建立相应的预防和管控的机制,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媒体也是政府、企业和公众舆情互动的连接者,帮助各方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相应的决定。尽管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分销加之舆论传播途径的及时性,多样性,使任何一个涉及到食品安全事故的影响面扩大了,随着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效率,检验监测的水平,以及公众意识的提高,相信现在的食品更加安全。  [06-13 15:30]

主持人:李总言简意赅,切中了论坛的主题所涉及的问题,下面哪位发言。  [06-13 15:30]

李永生:(农业日报副总编李永生发言)民以食为天,民意是为安,消费者要吃得安全,生产者要有钱可赚,我是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来讲,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承担很多风险,种子种下去之后不可控因素很多,不仅受到生物灾害的影响,还要受到市场信息,社会舆论,正面负面的影响,这几年从报道来看分三种情况,一种是质量确实有问题的,比如三聚氰氨事件,瘦肉精事件。第二是非质量问题的放大炒作,香蕉枯萎病炒成香蕉致癌。还有注水西瓜,艾滋病西瓜等等。中国人均的GDP达到4000多美元,意味着我国变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国民要求吃好的愿望更加迫切,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食品质量安全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的问题,我们宣传搞得不好,有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在中东,西非已经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农产品的新闻报道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就舆论风险控制而言要特别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及时有效,第二准确权威,第三要讲求策略,多一些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少一些无中生有的冤假错案,多一些消除恐慌的科普宣传,少一些夸大风险的个案炒作,风险本身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被我们舆论放大,或者是扭曲,作为媒体一定要遵循客观,全面,尊重事实的基本新闻原则,不说外行话,不跟风炒作。新闻媒体对见利忘义,造价欺诈者勇于监督是我们的责任,消除认识误区,引导农民生产同样是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对农产品质量报道的问题中不能忽视风险,也不能放大风险,尽量避免由于不当报道让公众产生恐慌,假如一味追求抓眼球,动不动使用致癌等词,容易造成食品信任危机,农民会遭受无辜的打击,辛辛苦苦劳作几个月的农民被传言伤得欲哭无泪,人不吃就拿去喂猪,网上跟帖骂声一片的时候,蔬菜专家觉得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不得不花一周的时间证明避孕药对安全无伤害的时候,媒体肩负的责任很大,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谢谢大家。  [06-13 15:28]

主持人:谢谢康总精彩的发言。  [06-13 15:27]

康兵:第二,前面讲完了责任,后面是媒体道德观的问题,前面说有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缺乏经验,缺乏培训,以及我们可能有些媒体追求了轰动效应造成的,有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道德丧失,被人收买,或者是仅仅为了让自己的卖点更好一些,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应该关注自己的道德,这是前面我要说的两点。还有两点,我在此建议一下。就食品安全问题,对外宣传国家有关方面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应该从他需要的角度,从读者需要的角度,更多的,详细的就有些事情能够有一个说法,因为作为我们自己国内的读者,现在也是这样要求的,国外的读者长期形成的习惯,一件事情有发生,有发展,最后有一个阶段,不能前面完了,最好看不到怎么回事了,这应该是一个专业性的问题。这是一点,再一个,就食品安全的问题,一是我们作为媒体,应该设专人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一方面有关部门,尤其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该提供这方面的培训,很多事情报出来,炒出来,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记者,我们的媒体,在这些专业知识方面有时不够健全造成的,我希望以后能有这方面更多的培训,使媒体能够和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一起协力为我国的食品安全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06-13 15:27]

康兵:(中国日报副总编辑康兵发言)前面两位同志谈的观点我都赞成,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这个事情越来越关心,越来越敏感,每次我们这里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报道的时候,因为我们是搞外宣的,我们搞海外的运行,海外会在这方面特别关注。一般只要我们这有事,按说离国外大老远的,实际上他们的报道都很多,而且对我们后面的食品出口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作为媒体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我觉得有两点,第一点是说媒体的人不可或缺,作为企业来说要追求自己最大的利润,尽管我们现在有关方面有法律,有规则,当然很不健全,作为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压低成本,最后产生最大的利润。可以用法规去管,但是成本很高,因为这个产品每天在出,不可能每批都去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媒体就应该起到自己不可或缺的责任,或者说别的其他都难以替代的责任,这是我们媒体,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但是,在前些年,确实发现过很多问题,就是说媒体的同志提到了我都赞同,在报道的过程中,这方面有以点盖面的问题,有以偏概全的问题还有个别人被企业收买,成为不正当竞争的枪手,我觉得媒体第一要关注这个问题,但是在报道的时候,同时责任不光是对食品安全,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同时也要对社会的稳定负责,因为一件食品安全问题,刚才人民日报的同志谈到了,可以最后是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不夸张的说,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能让一个社会最后完全是出现了很大的动乱,所以说我们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据实,要客观,要科学,要全面,只有这样才真正的负起了媒体对消费者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和国家稳定的责任。  [06-13 15:26]

主持人:以上两位同志的发言开了头,下面自由发言。  [06-13 15:26]

龚雯:第三点体会是不跟风,网络时代食品安全有明显的放大效应,甚至以假乱真。老百姓在食品安全的问题面前空前的脆弱,一个问题会在手机上传成爆炸性事件,媒体看问题,写问题要拿捏分寸,火候,不能人云亦云。牛肉膏的报道,说无论什么肉用了牛肉膏都能成为牛肉,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问题,后来经证实这个内参是假新闻,我们发现此风不可跟。基于此我们没有单独的就这个问题发表后续的跟踪报道,免得越辟越谣,而是通过权威的访谈给予正面的引导,可见写不写,报和不报,食品安全都会缘势而发,对信息的选用要细掂量,不能为了吸引眼球一味地起哄架秧子,要跟谣言赛跑,口水战赛跑。作为媒体理性是底线,坚守自身的责任,时刻保持理性,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舆论传播才可能会更有效,更有为,更有影响力,我就说这么多。  [06-13 15:26]

龚雯:第二点的体会是不片面,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结构和传播关系,在食品安全问题体现得非常突出,同一个话题,传播的视角稍稍不同,最后产生的传播效果就会大不同,比如说拿膨大剂来讲,前段时间西瓜爆炸新闻出来之后,按标准使用膨大剂是没有害处的,又有专家说膨大剂使用一定量会损害人的神经,最近一些地方命令禁止使用膨大剂,决定从市场撤销这种东西,应该怎么样,我们不搞伪科学,媒体需要曝光问题,反映事实真相,但是要通过信息正面引导公众,疏解安抚人民的心理,食品安全的坊间版本很多,对社会上流传的模糊认识,似是而非的议论需要认真的答疑解惑,传播科学的信息,否则容易助长负面的预期。对婴儿米粉的问题炒得沸沸扬扬,不少专家说出口标准是严于内销标准的,我们很快联系了权威专家进行解读,比如说我们的报道标准究竟低不低,是针对国际标准是否更高,出口标准是否更严,国内标准是否混乱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澄清了疑问。食品安全牵扯到13个部门,老百姓就问为什么好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小豆芽,我们逐一走访了各部门,监管过程中是否存在职能交叉是否存在空白入手,一头猪到餐桌涉及的各部门,用完全百描的方式报帐,直接有行政监管的部门有哪些,并一一一列出,使老百姓了解。13亿人的口福怎么保,全面报道了食品安全的进展和成果,相关部门的一些思考,起了一个正面的引导作用。开设了食品安全ABC专栏,请食品领域的权威研究人员和检验监测部门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介绍识假辨假的小窍门,不仅要说带劲的,还得说有用的,读者是比较欢迎的。推了几期之后,总有人问下期登什么,有的还主动的提供线索,这样就互动起来了。我们会对食品企业进行适度的报道,介绍他们的理念和经验,增强公众的信息,不要造成“天下一般黑”的感觉。  [06-13 15:25]

龚雯:我们是这样理解的,现在都说要扩大影响力,影响力往往取决于传播力,传播力离不开公信力,公信力从何而来,实际工作当中有三点粗浅的体会,第一点是不回避,作为中央新闻单位,本来是应该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但这并不是发现问题不出声,面对矛盾绕着走,实话实说是新闻的生命,不管外部条件怎么办,新闻媒体的责任是不变的,要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就要有责任感,有担当。我们有责任说实话,加强舆论监督,晚说不如早说,虚说不如实说,食品安全问题触点多,燃点低,现在的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如果不敢说话,媒体就谈不上公信力和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都要求报道新闻事实当中体现责任导向,食品安全报道我们有一些教训的,比较典型的是三鹿奶粉事件,出口转内销,事件发生的时候集体沉默,老百姓的反应是很大的。食品安全报道要在重大的问题上有权威的声音,3.15之后双汇瘦肉精,重庆福尔马林毛血旺等等问题曝光,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进一步受挫,甚至有老百姓给我们编辑部打电话说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没有回避,而是准确的发布信息,下功夫正面挖掘,正面回应社会上的关注,触及难点和雷区。国产的奶粉,塑化剂等敏感问题做了扎实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分析得比较深入到位,在公众中报道的反响是比较强烈的,有的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推动了实际的工作。我们开设了相关的专栏,连续报道食品问题,5月6日以整版的篇幅推出对张勇报道,影响力是很大的。发挥评论优势,写了本报评论员文章,人人要为维护食品安全,评论抓食品安全不能只靠暴光,让日常监管硬起来,呼吁从制度上,大环境强化问责,外面都进行了转载。媒体要做信息的重视的传播者,而不是屏蔽者,媒体会站出来说话,对进行舆论监督,帮助问题的解决,从而会看到亮光和希望。  [06-13 15:23]

龚雯: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聚焦食品安全,没有这样置疑食品安全,对于媒体应该怎么看怎么办,我们在单位是新闻工作者,回到家里就是普通的消费者,食品安全不仅应该是我们报道中的热点关注,也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重点关切。于公于私搞好食品安全报道都是责无旁贷的,今天中午下班之前有记协的同志给我打电话,让我主要围绕第一个议题,有几个关键词,途径和影响力,途径就不多说了,报网互动,还有一个不公开的途径是内参。第二个责任规则和我们也有关系,我一起说一下。  [06-13 14:45]

主持人:言简意赅,提示了关键词,下面有请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龚雯发言。  [06-13 14:44]

翟惠生:第三,正确实行舆论监督的责任。不能否认当前我们食品安全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一些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损害了食品行业的形象。食品安全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比如前两年的三聚氰氨事件,今年的瘦肉精事件,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披露出来,最终得到妥善的解决,正是因为媒体的监督,帮助相关的单位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  [06-13 14:32]